纵书院 - 经典小说 - 汴京生活日志在线阅读 - 汴京生活日志 第121节

汴京生活日志 第121节

    而这位秦举人却要命运多舛,他原是寒门子弟,母亲早亡,落榜之后的几年又接连丧妻丧父,期间更因为守孝错过了整整两届会试。

    因为种种原因,秦郁松把这位好友介绍给了沈三弟当先生,顺便还接收了秦老师那双随他一同进京的儿女。

    不得不说,沈三弟拜秦举人这位老师的费用,比他大哥二哥加起来还高几倍呢,这里没有说林举人不够逼格的意思。

    事实证明林举人还是很牛逼的,如果说以前只是人云亦云听说他有进士之才,却没有什么确切事例的话,那去年他的独子林辰松,以优异成绩考中那届最年轻的秀才一事,完全证明了林举人的教学水平。

    教出一个最年轻的秀才儿子,让林举人在汴京城也有了些名气,沈大弟沈二弟早早跟着这样一位老师算是见了大漏。

    关键是老师名气见涨,他俩的学费也没有增加半文钱,甚至在老沈家一大家子也买了房子、举家搬进城生活之后,兄弟俩彻底在林家定居了,吃喝拉撒都跟着老师他们,林举人他们还不肯收生活费,那点学费估计全吃到俩人肚子里了。

    兄弟俩这学上的,四舍五入简直不要钱。

    沈家旺夫妻当然不会占这种便宜,只要有心,人情还是能想办法还回去,比如逢年过节给林举人父子送文房四宝,为举人娘子和老太太挑选些京中流行的布帛首饰等。

    只是这属于人情往来,性质就不一样了。

    而沈三弟的老师秦举人,将来是很有希望成为进士老爷甚至是为一方父母官的,托了秦叔叔的关系才能请来这样一尊佛,待遇必须加满,沈家旺夫妻商量过后,诚意满满的给定下了年俸二十两、同时为父子三人包吃包住的待遇——数目是夫妻俩定下来的,最后掏钱的也是他俩。

    倒不是沈丽姝小气的不愿意给三弟掏学费,毕竟以她如今身家,再养二十个弟弟也不慌。

    只是沈丽姝不差钱,爹娘也同样不差钱。说起来她当年创业的初衷,不过单纯觉得家里弟弟太多,老爹工资可能承担不起,她赚点钱改善生活条件顺便帮忙养弟弟而已。

    后来大弟二弟读书考科举的路子也是她定下来的,还信誓旦旦会资助他们成材。

    事实上,沈丽姝也就为弟弟们掏过第一年学费,后来父母手头宽裕,就再没有她的用武之地了。

    不仅如此,她包圆家里生活费和阿姨们工钱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有能力后,沈徐氏他们抢着把这部分责任接过去了。

    诚然,沈家旺夫妻的第一桶金也是跟着她赚,外人看来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沈丽姝自己知道不是这样的。

    当初创业时,老爹和娘亲也曾点灯熬油陪他们奋斗,作为亲兄弟明算账的好闺女,他们干多少活、流多少汗,她就给多少工钱。

    毕竟她自己赚的也是血汗钱,可不会在这种地方瞎大方。

    总之,沈丽姝认为她给父母开的每一分工资都是他们应的,而不是因为亲子关系故意开后门照应他们,包括后来开店给爹娘的那部分干股也是。

    这些年,老爹和齐孔目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兢兢业业给他们做好公关工作,从来不用他们cao心生产经营之外的事情,沈丽姝和每一个深入了解过这一行的小伙伴都知道,这笔钱给得有多么划算!

    而即便有了烧烤店这个摇钱树定期打钱,她爹也没有从此躺平,还在积极寻找各种赚钱门路,林家大舅的rou铺生意就是第一个尝试,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林大舅做生意讲究口碑,他的摊子上从来只卖新鲜猪rou,不新鲜的宁愿带回家,也不肯折价卖给客人,兼之他待客热情又大方,时间一长自然而然积累了不少老顾客,生意越做越红火,每年给她爹娘分红都有好几十两。

    手头的余钱越多,爹娘也越愿意继续投资,于是这些年结交的人脉派上了用场,当然最大的一条人脉还得是齐孔目,齐家财大气粗,又是老本地人,沈家旺只要说一声,对方手头有看好的投资项目便带他玩了。

    当然老弟没有齐孔目的底气,每次投资的数目不是很多,因此只是赚点小钱而已。

    好处是有老大带着玩,不用担心投出去的钱最后血本无归。

    说到底,这年头还是讲究熟人好办事,真正值得信赖的还得是自己人,比如林大舅。

    所以老爹也不能全指望齐孔目带,还得自己从身边挖掘好项目。

    只是让沈丽姝万万没想到的是,老爹之后挖掘出的最大项目居然来自堂姐青娘。

    青娘在烧烤店干得一直挺好,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远超她在镇上那会儿,而且城里生活繁华,在店里每天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客人,可有意思了,青娘干进城那会儿可是被迷花了眼!

    只是她到底起步比较晚,沈丽姝再看好她,她自己也有能力,跟原先那些工作经验丰富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成长的小伙伴比起来,仍有不小的差距,这让刚加入团队的青娘有些无所适从。

    可能是没有亲兄弟的关系,加上父母性格都过于软弱可期,于是养成了青娘要强的性子。她在镇上待得很开心,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因为能赚到钱,自己又是团队中的灵魂人物,姐妹们处处都听她指挥,青娘很享受那时的日子。

    青娘在新团队中待得没什么存在感,她也努力表现了,发现自己难以超越最优秀的那几位小伙伴,聪明的小jiejie便想到了换个赛道。

    她不比那些一点点将烧烤摊做大做强、发展成如今规模的堂哥表哥们,没有那一份特殊的情怀在。对青娘来说,烧烤店是个赚钱的摇钱树,但汴京城这么大,能赚钱的树实在太大,她怎么就不能换一棵小树?

    可惜这个想法一直被她爹压着。

    沈四伯是老实人,却也是那种最固执最难搞的老实人,他觉得自己一家的好日子都是侄女姝娘带来的,他们无以为报,只能尽量做好姝娘安排的每一件事,不给她添麻烦了。

    姝娘让青娘来店里干活,就是用得上她,她现在说不干就不干,能不给姝娘添麻烦吗?

    沈四伯坚决不答应,没有任何商量的空间。

    他这个老实人认定的道理,像青娘这样能说会道的都毫无办法,她想大概也只有堂妹姝娘能说服她爹。

    可是连爹这一关都过不去,青娘也担心是自己不识好歹了,不敢去找堂妹说情,就这么安安分分在店里干了两年。

    直到开第三家分店的时候,管人事的徐力看她各方面能力不错,有意培养她当下一家的副店长,提前找人谈话,觉得自己心思不在这上面的青娘才犹犹豫豫说出心底想法。

    徐力还是比沈四伯和青娘更了解沈丽姝,甚至不需要提前请示沈总,当场表示青娘的想法不错,想干就去干,店里人手问题不必担心,毕竟都开了这么多店,人手自然是提前准备好了,老家那些表兄弟现在基本都薅来打工了,倒也不缺青娘一个。

    他还兴致勃勃表示青娘如果手头资金不够,可以来找他拉投资。

    徐力这么说,是因为知道先前老沈家买房时,沈四伯和青娘也出了一大笔钱,他们毕竟还没正式分家,沈四伯他们也更乐意一大家子住,老沈家搬进城的时候他们也乐呵呵搬回去了。

    当然先前买的房子也没卖,那已经在青娘名下了,青娘不想卖,便让牙行帮忙找了租客。

    跟买房的大手笔比起来,每月这点租金都可以忽略不计,想也知道青娘手中必然拮据,至少是不够她在城内搞小生意的。

    可惜徐力看好青娘的项目,她对自己更有信心,既然能赚钱,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感谢过徐家表哥,转头就去找叔叔婶婶,并成功说服了叔叔沈家旺,拿到一笔启动资金,雷厉风行的赶在夏天到来之前把冷饮小店开起来。

    汴京人们有多爱饮子瓜果,再没比沈丽姝和小伙伴们体会更深的了,因此还没到秋天,青娘的小店就收回了成本,降温后果断改卖热饮和糕点小吃,生意持续红火,到年底给她爹的分红,已经超过rou铺一年的分红了。

    把沈丽姝和她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他们大多是对青娘的行动力和成果表示震惊,对她出去单干这件事本身并无意见。

    这毕竟是个人的选择,而且就跟徐力的想法一样,以前她巴不得把周围稍微有点潜力的小伙伴,都扒拉到自己团队培养,是因为创业当初吃够了人手不够人才更是没有的亏,只能自己顶上,小身板吃够了打童工的苦,当然要吸取经验教训。

    不过这么些年下来,小伙伴们在她的大棒加大枣的训练下,就是头猪都该开窍了,更何况是一群年纪小、学习能力和可塑造性都不错的少年人?

    他们的区别只不过是开窍早晚而已。

    如今绝大多数小伙伴拎出来都能独当一面,不说立刻胜任店长副店长,至少领班组长收银之类的人手不缺的,这就已经很可以了,青娘出去单干也影响不到他们开分店的计划,当然是随他开心。

    至于跳槽出去的青娘选择由他们烧烤店带火的奶茶等一系列产品做主打,沈丽姝也很无所谓。现在满汴京做餐饮的商家,有几个不模仿他们卖奶茶的?还不如让青娘把钱赚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至少人还带上了她爹娘一块赚钱。

    沈丽姝甚至不介意青娘打着“小郎君”同款奶茶的旗号宣传,毕竟她刚开店没啥人脉资源,需要用到的冰和牛奶都是直接从烧烤店“进货”,原材料都一样,吹同款没毛病。

    后来看青娘干得有声有色,她还给了几个甜点配方,都是她想吃又太麻烦,烧烤店做不了的,刚好让青娘鼓捣出来,顺便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有了独家产品,青娘的小店立刻更上一层楼,也因此在短短数月时间,业绩赶超林大舅经营几年的rou铺。

    总之还是那句话,沈丽姝看好堂姐的潜力,她未来的成就不会止步于一两家,老爹一早给她投资,完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但青娘毕竟是才十几岁的真少女,而不是她这种伪萝莉,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她爹娘的投资远没有到真正收获的时候。

    眼下的这些分红,只能算是添了一门进项。

    沈丽姝知道,爹娘如今的收入与日俱增,可是家里的各项开支也跟着水涨船高,能给新来的秦老师定下二十两年俸,大概是夫妻俩看在往后而咬牙决定的。

    家里养了三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让他们明白了这里头的道道,对讲究的人来说拜师礼尤为要紧,何况秦举人自身的前途和秦叔叔的面子都要照顾在内,马虎不得,因此这二十两束脩,需要跟将来给老师三节两寿的节礼红包挂钩,写作二十两,翻个倍恐怕刚刚好。

    这还没算秦举人一家三口的吃穿用度。

    以当下的物价,一年下来怕是要五六十两银子的。

    可以想象爹娘内心多么的rou疼,毕竟夫妻俩还准备攒钱买房子呢!

    老爹说了,他们可以跟着闺女住大宅子,弟弟们也能一起生活,但往后大弟二弟他们长大成家,总不能也带着妻儿都住阿姊的宅子,更何况她弟弟这么多,怕是也挤不下,所以还是要趁现在干得动,多赚点钱给儿子们卖婚房。

    沈丽姝当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她可以帮忙养弟弟meimei,可不能帮他们养老婆孩子,爹娘提前准备起来也不错。

    总之坚持一个原则,弟弟们啃老没关系,只要不啃姐就成。

    爹娘如今总算是体会到她当初的烦恼了,生这么多儿子,赚多少钱都不够花呢。

    再说回秦举人的待遇,也是因为沈家旺夫妻俩老觉得手头拮据,才会把包吃包住这种条件拿出来,希望对方能感受到他们家的诚意。

    京城居大不易,在老房子生活多年的他们是深有体会的——搬进有水井有院子、甚至还能躺在院里晒太阳的宅子之后,大家才意识到生活可以有多么美好。

    而秦举人即便舍得把一半的俸禄拿去租房子,恐怕也只能找他们家当年那种屋子,他还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总要安顿在近处方便照应,可不敢住到外城去。

    索性自家还能挪出两间空屋子让秦举人安置,往后吃住也和他们一大家子,自家省下一些银钱,秦举人也免去洗衣做饭等杂事的困扰,可以安心教学并为他自己往后的会试做准备,也算是双赢了。

    秦举人果然感受到了沈家人的诚意。他也曾赶考进京,知道这边的行情,亲自看过沈家的宅子后,便带着一双儿女住进来了。

    他为人也确实如秦叔叔说的那般,品格高尚,此后便踏踏实实带着儿子和新收的学生做学问,对于二人不偏不倚、倾囊相授。

    而大名为沈君殊的沈三弟同学,也很快和他的师弟秦与泽玩到一块,难得来一个同龄还不用自己喊哥、反而要规规矩矩喊自己师兄的小伙伴,小家伙可得意了,很是积极的尽着地主之谊,在不用念书的时候带小师弟走遍大街小巷,使其渐渐淡忘了过去,顺利融入这个繁华热闹的汴京城。

    至于女儿锦娘,秦举人则是在考察过沈家人品家风的一个月后,才郑重将其托付给沈徐氏教养。

    锦娘比弟弟大点,但也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娘子,正是需要女性长辈细心教导的时候,沈徐氏无疑是最合适的对象。观她照顾丈夫孩子、cao持家务十分贤良淑德,身边刚好还有个兼任女管家的李娘子,据闻以前教过沈徐氏母子读书认字,如今闲暇时也可请其教小女认字看账本。

    秦举人是那种传统的读书人,虽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板思想,但对女儿的学问也不甚看重,更希望她能学习料理家务、迎来送往,才学嘛,能认的字、看得懂账本就差不多了,因此沈徐氏和李娘子二人的本事,教导锦娘刚刚好。

    沈徐氏大感荣幸接下了秦举人的嘱托,她本人也很喜欢锦娘这个文静乖巧的小娘子,此后出门做客也带着,在家绣花也带着,在教养闺女方面没用武之地的遗憾,刚好被小锦娘填满了。

    如此一来二去,秦家父女三人在沈家也就住得越发安稳自在了。

    有了秦举人这位“家庭教师”,大弟二弟放假回家休息也没有那么轻松了,秦老师总是热心肠的帮他们考校功课,一来二去也跟林举人相熟起来。

    两人都算出身寒门、耕读传家,比起官宦子弟的秦郁松,也更有共同语言,兼之林举人也认为秦举人学问在自己之上,在其独子林辰松准备考举人的关键时刻,免不了请秦举人多多指点。

    为了方便听秦老师补课,林公子还在沈丽姝家小住过两月,总算让沈家旺和沈徐氏逮着机会还人情了。

    不过那是后话了。

    秦举人一家在沈家住得自在,外放的秦叔叔也总算安顿得差不得,差人送回京的信和土仪少不得有他们家两份,两边算是恢复了联系,来往信件不断,一时间气氛更是热烈融洽。

     

    而随着秦叔叔的外放,齐叔叔也迎来了他哥高升的好消息。

    这回齐大人目标更远大,换了个较偏远贫穷的州府准备好好做政绩,同时还不忘托关系给幼弟谋到个主簿的好差事。

    主簿虽然也是微末小官,但跟孔目押司之流有本质区别,那就是主簿是官,在它之下都是小吏。

    官吏之间是如何的天差地别,沈丽姝这些家属的感受再深刻不过了。

    京城六部的主簿已经是不入流,在州府县衙里头就更是无足轻重,却也因此有了可cao作性,县令县丞这些官职需朝廷任命,举人以下根本没有争取的机会,但主簿可以,只要疏通了关系,顶着个读书人的名头,哪怕身上全无功名照样可以胜任,并且手续合理合法。

    这里头的潜规则中央未必不知,但没人在意,因为主簿名义上也是官,有了晋升渠道,但人人都知道,想要在这个位置往上爬,重新捡起书本参加科举搞不好还快些。

    主簿这个官基本上就是干到退休的,只能说聊胜于无了。

    这也是齐孔目直到他哥升职加薪才有机会的原因。

    其实以他家的财力,想运作这个身份并不难,可齐家在汴京城待得好好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大可不必为了个身份跑偏远州县去。

    而这一次,齐大人给他找了个汴京周边的县城,那里算不得多么富裕,可是离家近啊,骑快马一天内便能来回,也不耽误齐叔叔隔三差五回家打理产业、孝敬老母。

    这种一举多得的好岗位,当然不止齐家盯上,京城有点钱财的人家都想要,齐大人也是谋划了近三年才落实,齐叔叔于是欢欢喜喜的走马上任了。